自10月以来,广西河池市按照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进一步完善地方党委和政府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制,以推动食品安全包保为切入点,推动“两个责任”机制的落实。目前全市已完成包保主体摸底调查工作,并建立了市级包保机制;全市“四家班子”35名领导干部包保94家A级主体。
10月上旬,该市高位推动,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各县(区)长、市政府秘书长、分管副秘书长及相关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工作专班组长由副市长担任。同时,召开全市食品安全办主任会议,对“两个责任”工作进行周密部署。市“四家班子”领导主动认领,扛起食品安全包保责任;市委副书记周光华,副市长、市食安委副主任曹崇俊带头示范,完成首轮包保督导。市包保办成立6个工作小组,由市场监管局领导任小组长,分片指导11个县区开展工作,强化日常调度。
坚持守正创新,在包保主体分级监管上,突出风险理念,对D级学校食堂、幼儿园、托幼机构食堂等风险较高的主体提级至C级以上包保。全市21家规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虽然未达到A级的标准,但考虑到其风险性、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与健康发展,也纳入A级主体由市领导包保。在包保干部数量和范围上,针对包保数量较多的情况,参照乡村振兴市领导分片联系的模式,A级主体由四家班子包保;县级层面,各县(区)结合实际,将县直部门、人大、政协等部门领导干部列入包保干部范围。宜州区在主体较集中的城区,提请政府按文明城市创建责任单位划片,同责同保。都安县将风险较高的D级主体提级至C级,由部分食安委成员单位领导包保。在包保责任上,该市D级主体占总数的90%以上,且主要集中在县城区、乡政府所在地的村(社区)的主体,由乡(镇、街道)领导干部与村(社区)干部双重包保,既避免了村(社区)干部包保任务过重的问题,也有效解决了村委会、社区自治组织性质而在包保力度上弱化的问题。
为确保包保落地见力,该市建立“八个一”工作机制,即建立“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工作制度、邮寄一封信、制作一张公示牌、印发一份工作简报、制作一本操作手册、印制一套培顺资料”,坚持市县(区)一盘棋,集中力量攻坚,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压茬推进,力求全市各县(区)同步推进。
截至10月底,包保工作已初有成效。据统计,全市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4472户,发现风险问题2852个,处置完成率100%,食品生产经营环节风险评定率为90%,多项指标排名全区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