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食品安全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市场监管部门职责所在、使命所系。近年来,兴安县市场监管局在严格落实常规监管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精准施策,探索出一条以“家校联动”为核心的校园食品安全治理新路子,即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动学校食堂优先聘用学生家长作为从业人员。截至目前,全县已超过75%的学校食堂聘用家长作为从业人员,成功打造了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温情的“娘心食堂”,真正实现了“妈妈做饭给学生吃”的美好愿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治理成效。
从“监管独角戏”到“家校协奏曲”
传统监管模式中,监管部门与学校食堂之间常处于“管”与“被管”的二元关系,家长则多为校外“监督员”和“评论员”,存在信息不对称、信任度不高等问题。兴安县市场监管局敏锐地意识到学生家长是对校园食品安全最为关切的群体。将他们纳入食堂运营的核心环节,不仅能充分发挥其天然的监督责任感,更能搭建起坚实的信任桥梁。为此,该局变“堵”为“疏”,化“被动防御”为“主动共建”,正式启动“娘心食堂”培育计划。
多措并举,筑牢“娘心”防线
(一)强化政策引导,搭建参与平台。 主动联合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指导意见,明确鼓励和支持学校在食堂用工方面优先聘用本校学生家长。在严格把好健康关、培训关的基础上,为有意愿、有能力的家长从业创造便利条件,打通其参与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二)实施嵌入式监管,提升管理效能。 该局并未因从业人员身份转变而放松监管要求,反而以此为契机,将监管触角更深地融入日常。通过“培训考核+明厨亮灶+智慧监管”三结合模式,对包括家长在内的所有从业人员进行常态化、系统化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规范培训;全面升级“互联网+明厨亮灶”,让后厨操作全程透明化;利用智慧监管平台加强食材溯源、餐具消毒等关键环节的线上巡查,筑牢安全底线。
(三)构建共治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娘心食堂”模式巧妙地将家长从“旁观者”转变为“当事人”和“守护者”。她们既是食品的直接制作者,又是孩子在校饮食的“第一责任人”。这种双重身份激发了强大的内生监督动力,使得任何细微的安全隐患都难以逃过她们的“火眼金睛”。同时,她们在家长群体中具备天然的沟通优势,成为最好的“政策宣传员”和“信任传递者”,有效化解了因信息不畅引发的误解与焦虑。
(四)注入情感价值,升华服务内涵。 “妈妈做的饭”不仅承载着安全与营养,更传递着爱与关怀。家长从业者在工作中倾注了对待自己孩子般的用心,使得食堂餐食在保证花色品种、营养均衡的同时,更增添了一份“家的味道”。这种情感纽带的建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就餐幸福感,也从根本上重塑了学校食堂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
一举多得,实现多方共赢
食品安全防线更加牢固。 内部自律(家长员工的天然责任感)与外部监管(市场监管部门的专业执法)形成强大合力,构筑起人防、技防、制度防相结合的双重保障,校园食品安全水平实现质的提升。家长社会满意度显著跃升。 “亲眼所见、亲手所为”带来了极高的信任度。“娘心食堂”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涉学校食堂的投诉举报数量大幅下降,群众满意度调查连年攀升。家校共育格局深化发展。 此举为家校合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家长通过参与学校后勤服务,增进了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形成了育人合力,营造了和谐、互信的教育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形象获得重塑。 该项工作充分展现了市场监管部门并非刻板的“执法者”,更是心系民生、富于智慧的“服务者”和“创新者”,体现了“执法为民”的深厚情怀与现代化治理能力。
兴安县教育局分管副局长张玫丽介绍:“兴安县目前已有75%的学校食堂聘请学生家长为从业人员,是兴安县学校推进‘九关六防三监管'的硬性条件。”
兴安县市场监管局局长唐炳军表示:“ ‘娘心食堂'模式的成功实践,是校园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次有益探索。它证明,最有效的监管有时并非仅仅是严规峻法,更在于善于调动各方力量、凝聚社会共识的‘巧治理'。”
下一步,兴安县市场监管局将继续深化和完善“娘心食堂”建设,适时总结经验并扩大覆盖范围,同时持续运用智慧监管等手段,确保这一充满温情的创新模式行稳致远,全力守护好每一个在校学生的“盘中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