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宜州区第五小学的公示栏前,一群孩子热闹地谈论着食堂信用等级公示内容,执法人员正在向孩子们讲解食品安全信用等级的意义。“这不仅是食堂管理水平的‘成绩单’,更是师生和家长的‘定心丸’。” 该校食品安全员谭福林自豪地介绍道。

自2024年10月起,河池市市场监管局在校园食品安全信用监管领域先行先试,创新建立信用监管模式,为全区校园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河池方案”,让校园餐桌安全更有保障。
制度创新搭框架,信用评级“动态化”
在全区率先出台《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信用记分管理制度》,宜州区作为试点区域,以“驾照式”年度扣分机制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信用状况进行动态评级,构建起一套全流程、动态化的信用监管机制。该制度将校长承诺制落实情况、日常监督检查结果、“互联网+巡查”数据等多项关键指标,统一转化为具体的信用评分,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校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按照得分高低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信用等级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等级并非“终身制”,会根据日常监管情况实时动态调整,并实施相应信用奖惩。截至目前,宜州区已完成294家学校食堂的信用评级工作,其中A级260家、B级28家、C级5家、D级1家。
结果运用见实效,监管转向“事前防”
通过深化信用监管结果运用,让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真正实现了从“事后追责”到“事前预防”的转变。市场监管部门将信用等级评定结果通报教育部门纳入学校及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年度考核体系,直接与职称评定、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等挂钩,极大提升了学校对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学校、幼儿园公示栏上清晰公示着学校食堂的最新信用等级,让师生和家长随时可以查看,真正做到“信用看得见、安全摸得着”。对于信用等级为C 、D级的学校食堂,市场监管、教育部门会启动“重点监管模式”:约谈学校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督促调整学校食堂管理人员等。同时,安排专人重点指导,确保整改到位,排除隐患。通过强化主管部门的行政监管和家长学生的社会监督,推动学校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责任意识,主动查改问题,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示范引领促提升,经验推广“见成效”
“宜州区试点成功后,我们组织其他县(区)的监管人员和学校负责人去实地学习,让好经验、好做法快速复制推广。”河池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肖明介绍,通过强化示范引领,各县(区)学校形成了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良好竞争态势,学校的主体责任意识明显增强,食品安全管理从“被动整改”向“主动作为”转变。
下一步,河池市市场监管局将持续完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信用管理体系,推动“河池方案”在全市所有学校落地生根,全力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吃得安心、吃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