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河池市“化身”广西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信用记分管理制度实施的“试金石”,率先在全区开展信用记分管理试点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效,逐步实现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由“传统监管”向“信用监管”转变,加力打造校园食品“安全区”。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学校食堂信用评定等级结果为守信129家,基本守信34家,失信0家。全市校园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未发生食品安全事件。
先行先试,助推联合监管保安全。制定《河池市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信用记分管理制度》,推行“年度记分周期+驾照式记分制+加减记分项目+四级层面市场监管综合打分”的记分标准,将信用记分结果与信用档案相结合,确定信用评价等级。并运用“笑脸(≥12分)、平脸(11~6分)、哭脸(<6分)”脸谱法,倒逼学校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实现校内自查与部门监管“组合拳”轮番上阵,加力打造校园食品“安全区”。2024年,全市共检查学校食堂4659家次,查办案件130件,罚没金额5.25万元。
示范引领,助推信用监管提质扩面。以宜州区公立学校食堂为试点区域,强化监管主体责任,狠抓试点食品安全质量,明确信用等级并通报教育部门,实现信用记分管理工作被纳入学校综合绩效考评指标,切实发挥信用记分“指挥棒”作用,促进食品安全质量提质升级。试点的成功经验引领着全市其他县(区)及区内各市竞相开展“比学赶超”行动,全市信用记分监管模式逐步进入“白热化”状态。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63所学校开展信用记分管理,41所学校信用记分管理工作被列入教育系统绩效考评。
加强结果运用,助推信用监管促效能。将食品安全信用评价与绩效考评、日常监管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忧患意识。通过信用等级倒查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情况,重点对“失信”学校进行干预监管,突出重点,防患于未然。同时,践行“边改边促”原则,以问题为靶向,集中“火力”助推自治区层面将学校食堂信用评价结果融进广西“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并利用广西政务一体化平台的互补性,实现“双平台”信息同步共享,有效支撑多种监管场景新应用。